假如把各國的疫情應對視作一場球賽,美國在上半場踢得極其爛,由此導致成為感染和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但在下半場,得益於先進的醫療體系特別疫苗的普遍開打,以及拜登政府的防疫策略的改變,美國的疫情終於有了好轉,成為抗疫的「優等生」,經濟由於刺激政策的實施也率先復甦,全國解封在即。
無效焦慮 無效焦慮指的是擔心的事情在當下處於我們的可控範圍之外,因此無法在此時此刻馬上被轉化為有效的行動。再來看看以下這些問題: 我現在的擔心是不是可以立刻驅動我為解決這個問題而行動? 我現在的擔心是不是在我的可控範圍之內? 由於我現在的擔心,我是不是可以想出幾種可能把問題解決掉的方案? 即便現在很擔心,但我是不是並未被未來可能發生的消極結果而過多地影響心情? 我是不是允許自己在未來消極結果的確發生的時候,再去思考對策? 我現在擔心的強度和頻率是不是並沒有過多地影響我的正常生活? 我是不是知道「生活本身就是有好有壞的」這個事實,並可以坦然接受它? 如果你對以上大多數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話,你此刻的擔心極有可能是一種有效焦慮。
她感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以及隱隱的頭疼…… 因為之前做了很多情緒覺察的練習,琳琳很快意識到了這些身體反應。幾輪正念呼吸之後,她又把注意力放在了自己此時此刻的情緒上。她越想越擔心,越想越有壓力。意識到自己的焦慮大多數時候都是無效焦慮後,琳琳開始嘗試用情緒管理四步驟來幫助自己處理她的無效焦慮情緒。如何區分有效焦慮和無效焦慮 此時此刻,找一件讓你擔心和焦慮的事,並將這個擔心盡量具體化。
很多時候,驅使我們進行無效焦慮背後的思維習慣,其實就是災難性思維。不久之後,她便和我分享了她的第一次積極經歷。」朋友都覺得不可思議,我怎麼會跟一個外籍移工交往?曾經我向媽媽打聽,如果我跟越南人交往會怎麼樣?媽媽說:「越南這麼落後,你跟他交往確定以後要去那邊生活嗎?」但我沒有回答,而是決定直接帶男友到家裡拜訪,讓他有機會以行動讓媽媽知道,無關他來自哪裡,他是真心想對待及照顧自己的女兒。
我們開始有了共同生活圈,假日一起在東南亞書店當志工,參加多元的東南亞文化活動,向大家推廣越南美食文化,從前不懂越南文化的我,也開始與他學習,重新認識越南人與這個國家。過程中移工男孩跟我告白好幾次,希望我能當他的女朋友,但我始終希望我們就是很好的朋友。因為我不知道能不能找到像眼前這麼好的男人。此後,我的移工男友常會特地做一些越南料理給我跟我的家人品嚐,比如說越南炸春捲、越式糖醋排骨等家常菜,我的家人也漸漸開始喜歡上越南料理。
透過實際的相處,漸漸地家人跟朋友更認識我的移工男友,知道他是一個非常認真的越南人,他自主學習中文、寫詩創作、喜歡料理分享越南美食,漸漸地身旁的朋友也開始對外籍移工改觀,他其實就是一位貼心認真的大男孩,只不過是因為家計來台灣工作,才成為大家口中的「移工」。剛在越南領到結婚證書的我們,還要面臨分隔兩地的考驗,我們的結婚面談遲遲被延期,直到外交部及內政部移民署同意一方面談,另一方繳交審查資料,我們才有機會在一年後再次團聚。
從志工活動遇見東南亞 曾經我只是一位平凡且熱愛參加志工活動的女孩,大學時曾參與某非營利組織舉辦的柬埔寨志工團,後來被柬埔寨樸實的文化所吸引,開始接觸與東南亞文化相關的活動,也當起背包客再到柬埔寨自助旅行兩次。到大學畢業後,偶然在網路上看到桃園有一家東南亞書店舉辦有關柬埔寨旅行的講座,被標題所吸引的我走進了書店,第二次參加「東南亞小年夜」聚會,印象中有各國各地的參與者,每個人帶一道美食分享,一起寫春聯留下回憶,而這一夜也是開啟異國姻緣的起程。日常的歧視與偏見,銀行員:「我們不幫外勞開戶」一個台灣女生與外籍移工組合的異國夫妻,有時會遇到一些偏見與歧視,比如說跟先生去銀行開戶,會遇到櫃員說:「我們不會幫外勞開網路銀行。與他交往的過程中我們經歷很多挑戰,比如說移工常要加班,而我有自己想參加的活動,或我跟朋友假日舉辦一些與越南美食文化相關活動,忙碌工作的他,常也要支援我與志工們一起策劃的活動,這是我們交往中沒想過的事,我們像是情侶又像是互相學習合作的夥伴。
一個月後,男孩又再次回到台灣當移工,約我見了面,再次跟我告白,希望我能當他的女朋友,於是我答應了。直到我跟朋友去了越南自助旅行,男孩特地從北越坐飛機到南越胡志明市找我,帶我跟朋友一起玩,開始當起了我們的文化導遊,那時候不懂越南語的我,一路上有他的陪伴及幫我們扛大包小包的行李,才有這麼美好的旅程。那晚寒冷的夜,他只穿著薄又緊身的黑色皮衣,我關心的問說:「你穿這樣不會冷嗎?」,活動結束前,他突然羞澀地跟我說:「能不能跟你要臉書加朋友」,而當下我也好奇地加了這位移工的臉書你的警示紀錄很有可能讓你無法開戶,或成為不給你辦信用卡的原因,影響非常大。
在法官還沒宣判之前,無法解除警示。雖然被害人被騙走的錢你一毛也沒拿到,但確實是匯入你的帳戶沒錯,和不和解,看個人的選擇吧。
在我辦的案子裡,也看過不少家人、朋友把帳戶借走後,被上面那些方式騙走簿子的案例。而「租存摺」也是利用人「需要賺錢」的心理,以一個假公司、假企業為名目,謊稱公司有大量的資金往來,所以有大量承租金融存摺的需要,租金大約是1本存摺3萬/半個月,視個人話術喊價,反正一定拿不到。
在臉書上偶爾也會看見「小額貸款」訊息,打的幾乎都是「免擔保」、「快速核貸」之類的條件,吸引那些急用錢的人。只需要在臉書、LINE或其他網路平台上,發布類似「小額貸款」、「租存摺」的訊息,自然就會有人主動上門。每個案件的情節不同,實務上的人頭帳戶案件,不起訴、緩起訴或起訴,起訴後判決無罪或有罪都有。要求你把簿子跟提款卡寄給他。判決有罪:這種情形,必須等到應該受的處罰(比如罰金或有期徒刑)執行完畢後,才能解除警示。求職時,務必查清楚對方公司或企業是否經合法立案登記,薪資給付和工作內容都要了解,天底下沒有租簿子就能賺錢的好事。
這時候乙最好保佑每個案件裡,自己帳戶都是「第1筆」。例一:被害人A被騙,匯款一筆2萬元到乙名下的帳戶內,假設乙的戶籍地在高雄市苓雅區,則本案由高雄市政府警察局苓雅分局負責偵辦。
所謂「貧窮限制想像」,對金錢的匱乏感會讓人暫時失去理智,而忽略了話術背後的陷阱。接下來,詐騙集團就會利用你寄去的精美小禮物,騙別人匯款到你的帳戶內,再用你的提款卡去把錢領出來,享受鈔票的油墨味。
詐欺相對於強盜、搶奪之類的暴力犯罪,有明顯的不同,屬於智慧與謀略型犯罪,因此往往洞悉人心。承上的例子,乙的帳戶涉及了被害人A和B的詐欺案,但依照管轄規定,兩個案件是由不同的分局偵辦,也因此苓雅分局和三重分局,乙都必須要跑。
不要被網路上那些宣稱快速核貸免擔保的說辭給騙了,這是請鬼拿藥帖,沒死也半條命。即使是極其信賴的家人或朋友,也必須詢問清楚對方借用的目的、為何不用他自己的帳號之類的問題,思考後要借再借(最好還是不要借)。反正,對方會掌握你的提款卡密碼就對了。寄件方式通常是對方給你一組7-11的交貨便代碼,叫你把簿子和提款卡包裝好之後,去操作IBON用交貨便的方式寄出去,所以你也不會知道收件人姓名和電話(就算知道也都是假的)。
一旦借了,自己也必須承擔所有的風險與後果。欠缺思辨能力 並不是說他們不聰明,更確切來說是缺乏對於事物的警惕。
「涉及帳戶匯款」的詐欺案件,以「人頭帳戶開戶人的戶籍地警察機關」為管轄,如有多筆匯款,則以第一筆帳戶開戶人的戶籍地警察機關為管轄。騙存摺的流程 為了讓文章更通俗白話,以下我把「存摺」通稱為「簿子」吧。
當然,詐騙集團的話術太過高明也是原因,但如果自己對於詐騙手法有所認識,對於事情都有「先思考,再決定」的思維,就能大幅降低被騙的風險。國人騙不夠,更把詐騙版圖擴大到海外,成為名副其實的「跨國企業」,奠定台灣「詐騙王國」的地位。
解除警示的條件,大致區分如下: 「不起訴」或「起訴後判決無罪」:一旦收到這兩種司法文書(地檢署的不起訴處分書、法院的判決書),請本人攜帶證件和司法文書正本,就近到各分局偵查隊辦理解除。但要取得最輕程度的處分,原則上都要跟被害人達成和解,而被害人的和解條件,通常都是「賠償損失」。對於會用到帳戶進行匯款或薪資轉帳的人來說,無疑是很大的困擾。最後要說的是,運氣好的話司法會證明你的清白、無辜,但即使帳戶恢復正常使用,在「金融聯合徵信中心」(簡稱聯徵中心)會留下你曾經警示的紀錄,當你去向銀行辦理新開戶或是信用卡時,銀行端都會參考你的個人聯徵資料。
文:律羲和 台灣的詐騙大概從五到六年前開始蓬勃發展,一群「高級銷售員」們透過高明的話術與技巧,讓許多人心甘情願地把自己大半輩子賺的辛苦錢都奉獻出去。畢竟名下「任一個」帳戶被警示,「所有」的帳戶均同。
例二:被害人B被騙,依序分別匯款金錢到丙、乙、丁的帳戶內,假設乙設籍高雄市苓雅區,丙設籍新北市三重區,丁設籍台北市大安區,則本案由新北市政府警察局三重分局負責偵辦。所以「人頭帳戶」就成了詐欺犯罪者的首選,而「人頭帳戶」的開戶人,實務上也被認定為詐欺的幫助犯(刑法第30條)。
然後,你的存摺和提款卡就這樣寄出去,你也因此成了詐騙的小幫手。管轄區分已經理解的話,就可以接著解釋為何「人頭帳戶」有可能要全台跑透透了。